JMN Productions
  • Home
Picture
Picture
Picture
Picture

​怡 保 黄 包 车 再 现 旧 街 场
​★★★☆☆
​

​​Writer & Photographer : JOVEN HOW 
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,你的童年曾有《三轮车》这首儿歌?

“ 三轮车,跑得快,上面坐个老太太。要五毛,给一块,你说奇怪不奇怪 ?”

我记得在 2013 - 2014 年左右,霹雳州是我拍摄旅游节目常去取景的州属,怡保这座小城更是我常到的地方。走在这里的街道,除了炎热的天气之外,我发觉这个城市倒有一番不同的新面貌。回望四年前的今天,很多建筑物及热门景点在那时期都显得残旧不堪,甚至是鬼影幢幢。经过当地政府努力的打造之下,怡保总算是焕然一新,重现繁华的景象。

这一天走在怡保的旧街场,无意间被黄色的三轮车吸引了我的注意。这种三轮车看似不大,刚刚好能容下两个中小型身材的乘客,而且外表看起来比较新颖,应该是当地旅游局注入的新元素。这种比较 “ 前卫 ” 的三轮车,对我而言并没有那股想体验的冲动。当下我就用手机 Google,搜索怡保三轮车相关消息。原来,这就是媒体所称的 “ 黄包车 ”。说到黄包车,就让我想起上海黄金时代的人力车,也被称为 “ 黄包车 ”。

据我在百度搜寻,“ 于 1873年,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上海,故又名东洋车。初期的黄包车两轮高大,木制,外裹铁皮,拉行时甚为颠簸,且易损伤路面,曾遭到工部局的干涉。后改为钢丝橡胶轮,车行更平稳,拉起来也较省力。当时的黄包车须安装铜喇叭、脚铃和车灯,夏天有帆布防雨篷,冬天则挂棉暖篷,考究一点的,在车厢和车把上还镶有细铜花活。” 随着时代的变迁,黄包车之后就被三轮车给取代了。然而 50 - 80 年代的南洋一带,三轮车也是当地人最主要的交通之一。咱们回望古代洋人的脚踏车、演变成中国人的人力车、转化成现代人的三轮车,可见轮子的转动滑出不一样的轨迹,见证着时代的发展。

据媒体报道,黄包车服务首阶段置放在怡保旧街场的区域,第二阶段会延伸到怡保新街场。载客及活动范围只限在怡保夜光杯、斗母宫、医院路及美丹杰的四个交通圈连接的范围內。黄包车將以几个地点为作出发点,即怡保火车站、近打河畔及怡保旧街场 Plan b 餐厅。每个地点有 3 至 4 辆黄包车驻扎,若有游客要在酒店上车,该公司將调派最近的黄包车前往接载游客。据说所有车夫都受过训练,包括导游训练,確保游客的安全,同时能够为游客讲解游览古蹟景点。 若大家想要知道更多黄包车服务 Ipoh City Rickshaw 的相关资讯,可点击 这里 浏览官方网站。  

REVIEWS  /  FEEDBACK
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
  • Home